葉興慶:應注重補齊耕地保護的激勵短板
2月14日,本報頭版頭條刊發長篇調研《耕地問題調查》,對如何守住耕地數量和質量紅線進行了深入報道,引發相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的關注。針對耕地保護相關問題,記者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
葉興慶表示,經濟日報調研組呈現給讀者的《耕地問題調查》,全面、系統、深入地揭示了耕地成為問題的種種表現和深層原因,給出了解決問題的答案,從新聞的視角解析專業性問題,以對問題的專業性解析增強新聞的感染力。
葉興慶說,正如這份調查指出的,圍繞耕地保護,我國已形成管控型、建設型和激勵型三類工具箱。比較而言,管控型工具箱“彈藥”越來越充足、“火力”越來越猛烈,建設型工具箱正在充實完善,激勵型工具箱則是明顯的短板弱項,亟待加強。
葉興慶認為,應豐富和拓展對承包戶、經營者的激勵工具。承包戶看淡土地,經營者掠奪土地,原因固然很多,但核心是一個“利”字。只要有足夠的利益,保護和建設耕地就會成為他們的自覺行動。彰顯這個“利”字,除了眾所周知的提高種地收益外,還要提高養地的收益。例如,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剛出現土地轉包現象時,中央就明確提出,對用地養地、提高耕地質量的,應給予合理補償。這一規定長期未得到落實,根源在于耕地質量的監測和評價工作未能跟上。“我在德國調研時了解到,他們把耕地質量細分為100個等級,農場主無論在買賣還是租賃土地時都會下意識地提起所涉地塊的等級。反觀我國目前情況,雖然也開展了耕地質量等級評定,但卻仍然停留在點位抽測,并不能讓承包戶和經營者知悉每個具體地塊的質量等級。如果像德國那樣把質量等級落實到地塊,承包戶和經營者養地能得到補償,掠奪土地要付出代價,大家就會有養地的內在積極性。”
葉興慶提出,還應豐富和拓展對地方政府的激勵工具。耕地保護數量大、建設任務重的地方,大多是經濟發展滯后、財政困難的地方。在強調黨政同責、終身追責的同時,也應有針對性地激發這些地方保護和建設耕地的積極性。從縱向激勵看,應加大中央財政對這些地方的支持力度。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重大舉措,這些地方普遍存在資金配套困難問題,這就需要中央財政提高補助標準。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是個好政策,但土地出讓收入與耕地建設任務在空間上是嚴重錯位的,這就需要發揮中央的居間調節作用。從橫向激勵看,應加大發達地區對這些地方的支持力度。耕地占補平衡也是個好政策,但經濟發達的地方可用于補充耕地的后備資源有限,而擁有較多后備資源的地方經濟實力又不足。如果在有效監管的前提下,在更大的地域范圍內實行耕地占補平衡,就可以更好地保障補充耕地的數量和質量。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
最后更新:2022-03-04 14:42:19